首頁
>
北京市
>
西城區特產
西城區民俗文化
天橋中幡
幡是旗的一種,尺寸有大小之別。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頂懸掛一面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旗面繡有吉祥圖案和祝福用語,因此又稱標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國民族民間傳統雜技項目,北京…
廠甸廟會
北京市宣武區廠甸廟會始于明代嘉靖,興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國七年(1918),經市政當局整頓后,正式確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廠甸和海王村公園為中心舉辦廟會集市,成為舊時京城唯一的官辦春節廟會。194…
北京童謠
北京童謠是發源并流傳于北京市范圍內的漢族童謠。北京悠久的歷史產生了厚重的漢族文化積淀,曾出現了大量的童謠,在民間兒童中傳唱。北京童謠有頂針格、串話、繞口令、謠諺格、搖籃曲、謎語格、連鎖調、數數歌、問答…
一得閣墨汁制作技藝
一得閣墨汁制作技藝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 。北京“一得閣”墨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清朝同治年間,安徽一個姓謝名松岱的文人進京趕考,名落…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藝
1925年,北海公園正式開放,幾位清宮御膳房的師傅在公園北岸建起了小茶社,取名“仿膳”,意為專門仿照御膳房制作方法,經營風味菜肴及面點小吃。1956年更名為“仿膳飯莊”,1959年由北岸遷至瓊島漪瀾堂…
八卦掌
八卦掌,初稱“轉掌”,是傳統武術中的一個拳種,創自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董海川。董自幼好武,云游四方,遍訪名師高友,晚年定居于北京,以幼習拳技為基礎,取多家武術精華和步式導引鍛煉方法,結合易理,創編出…
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
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訪,回宮途經前門大街時,人困馬乏,腹中饑渴。但臨近年關,各商鋪已經打烊,惟有王記酒鋪仍掌燈營業,乾隆便帶著隨從進店用餐,品得酒醇菜香,從而龍心大…
王氏脊椎療法
王氏脊椎療法是清代皇宮御醫治療脊椎、腦疾的一種傳統中醫保健療法。它綜合了傳統中醫內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調動人體自身修復機能的作用,是防、治一體化的中醫保健療法。王氏脊椎療法起源于清代順治(1644…
藥香制作技藝
藥香古法制作技藝屬于傳統制作工藝,一板一眼皆為傳統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藥香制作技藝傳習基地,青煙繚繞,絲絲縷縷的藥香彌漫其中,別有一番韻味。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種不同中藥香泥原料,…
京胡制作技藝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京胡制作技藝),傳統技藝。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
戲曲盔頭制作技藝
戲曲盔頭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其制作技藝歷史悠久,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畫、刻、鑿、染色、裹絨、掐絲、拼胎等十幾道。戲曲盔頭是隨戲劇發展而生的產物,它注重裝飾性,常綴以…
北京烤肉制作技藝
北京烤肉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食品。原始的烤肉法是游牧民用獵刀切肉,再用馬糞烤熟。公元六世紀,烤肉方法有了改進并有文字記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所說的“腩炙”,據考證就是當時的烤肉,其方法即將肉切…
鴻賓樓全羊席制作技藝
鴻賓樓是我國著名的中華老字號,開創于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是天津主營清真風味的菜肴,1955年遷入北京。2008年,鴻賓樓全羊席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關“全羊席…
木版水印技藝
榮寶齋位于北京市宣武區琉璃廠西街十九號,其木版水印技藝堪稱一絕。榮寶齋木版水印源于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謂“版”套印,是根據畫稿筆跡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剛柔枯潤,設色的深淺、濃淡、冷暖及色…
走遍西城區
北京市特產
西城區美食小吃
西城區老字號
西城區民俗文化
西城區十大特產
西城區全部特產
西城區地理標志產品
西城區旅游景點
西城區十大景點
西城區地名網
西城區名人
[第1頁]
返回電腦版
大胆人GOGO888体艺术高清_午夜dj视频在线观看手机_黑人让少妇高潮不断_啦啦啦在线视频免费观看1小说